Good Luck To You!

八戒体育-关于特斯拉创始人痛批马斯克:取消低价车令人失望的信息

中国足球 21℃ 0

  

  人才,尤其是核心人才,是大大小小公司厮杀江湖的重型装备。

  为了“21世纪最贵的东西”,企业大佬都变身为"挖角达人",使尽浑身解数来招揽人才。挖什么人?从哪挖人?用什么方式挖?许以什么诱惑?如何说服才能确保挖人成功?

  以下6位商界大咖的挖人术,实在让人佩服!

  01. 蜜芽 刘楠

  “找不到人,那一定是你没够努力!”

  最近因参加《奇葩说》辩论而人气暴涨的蜜芽CEO刘楠,用4年时间就打造出中国估值最高的母婴电商平台。

  从2012年7个人的团队,到现在1000多名员工、估值100亿的公司,她是如何做到的?

  答案是较真,近乎“变态”级别的较真。

  

  刘楠觉得自己总在不停的招人。

  1、定点深挖

  2013年11月为了组建团队,刘楠盯上了电商平台“好乐买”。每天都会去“好乐买”楼下的咖啡厅坐一下午,给她仅认识的里面团队的两三人打电话:

  “徐小平老师有一个项目,他觉得你挺不错的。”

  然后那个人听了之后都会想怎么会看上我?很激动。

  接着刘楠说:“要不然这样,我先跟你聊一下?”

  对方要是觉得合适,就会跟她聊。当然也有不太愿意下来的时候,刘楠就说:

  “没事,反正你一天工作都要下来转一转,什么时候都可以。”

  就用这招,刘楠挖了“好乐买”一整个团队。

  好乐买CEO李树斌跟她说:刘楠,你拔羊毛不能逮着一只羊拔。刘楠略有一点不好意思,但觉得好乐买已经是成熟电商,用他们的团队可以更快速的把蜜芽搭起来。

  2、不到最后决不放弃

  蜜芽在做线下业务的时候,她还挖了迪斯尼中国区一个很高级别的华人高管。

  这个人很高冷,刘楠发一条微信,一个月之后才回,约个通电话,得等上一星期。后来才知道,他对蜜芽很有兴趣,但因为工作地点不合适想拒绝。

  刘楠觉得不能因为最后的一脚失去这么好的一个人才,就直接去了机场。在跟他通了4个小时的电话之后,刘楠就出现在了他上海的办公室门口。

  最后他就加入了蜜芽。

  刘楠:

  “做了五年创始人,如果要问我哪些地方必须做到变态级的话,我认为第一就是在找人上面,必须要找到变态级!找不到人,那一定是你没够努力!”

  02. 投资人 蔡文胜

  为什么不利用互联网找人?

  1、论坛发帖

  早在2000年,那时做域名的蔡文胜什么技术也不会,对技术人才十分渴求。

  从一开始,他用勤奋来弥补,为了引起大家的注意,不断发帖,天天发帖。短短几个月就发了几千帖,用破了三个写字板,很快就引起里面一些技术高手的注意。

  从中蔡文胜认识了他的第一位员工,叫张立,当时在武汉上班。为了说服他到厦门来看看,蔡说我给你出机票钱,来来回回沟通了一个月他才同意。后来通过这种方式还认识了姚劲波,认识了吴欣鸿。

  2、微博搜人

  最近有一个很火的应用Faceu,是做脸萌的团队做的。脸萌爆屏的时候蔡文胜去他们公司,公司只有8个人,蔡问他怎么找到7个人的,他是通过微博找到的。

  比如他要一个动漫的人,他就去微博里搜索所有跟动漫相关的人才,然后去看那些人微博发的帖子是怎么样的。他找的人至少具备两个条件:

  第一,对动漫感兴趣;

  第二,已经具备这样的能力。

  蔡当时见他的时候,7个员工,有来自台湾的,香港的,有中国各个地方,全部都是网上找的。

  蔡文胜:

  “以前我们找人才的方式,就是上人才网站、招聘网等,现在既然有了互联网,为什么不去善用它?

  通过互联网,你完全可以在每个领域里找到最好的人才,也就是说你自己要知道要找什么样的人。当然你要花精力,不是随便就跟人家搭讪,到我公司吧,那很难,你必须跟他磨。”

  03. 小米 雷军

  疲劳战术的忠实使用者

  雷军是个敢于颠覆的人,他招兵买马挖人技巧可不是只靠项目和福利。在组建小米团队的过程中,他是疲劳战术的忠实使用者。

  

  1、90个电话+10个小时面谈

  创办小米时,雷军从来没有硬件创业的经验,因此要搞定硬件工程师其实非常困难,而当初的做法就是“用Excel表列了很长的名单,一个个找合伙人”。

  当初为找到一个硬件工程师,雷军打了90多个电话;而为了说服一个硬件工程师加盟小米,与他连续谈了10个小时。

  面谈中,他始终不相信小米能盈利。雷军问他,“你觉得你钱多还是我钱多?” 他说当然是您钱多,雷军就对他说,“那就说明我比你会挣钱,不如我们俩分工,你就负责产品,我来负责挣钱。”

  而最后他选择了加入小米,正是因为这句话。

  雷军:

  “如果你没有我那么多名单可以聊,你可以先问问自己,你最希望自己的合伙人是哪个公司的人,然后就去那个公司楼下咖啡厅等着,看到人就拉进来聊,总能找到你想要的人。”

  2、无他,唯时间尔

关于特斯拉创始人痛批马斯克:取消低价车令人失望的信息

  小米手机硬件结构工程负责人第一次面试是在雷军办公室,从中午1点开始,聊了4个小时后憋不住出来上了个洗手间。一直聊到晚上11点多,他终于答应加盟小米。过后他自己半开玩笑说:赶紧答应下来,不是那时多激动,而是确实已经体力不支了。。。

  雷军:“很多人都说,找合伙人太难了,但我觉得很简单,你找不到人只是因为你花的时间不够多。”

  04. 今日头条 张一鸣

  招人的过程就是追爱的故事

  在创业初期,张一鸣的招人桥段很像是一位既细心又耐心的理工男追爱的故事。

  1、步步接近

  当时为了挖一位曾在微软工作过的资深工程师,张一鸣像一位调查记者一样通过线上和线下的途径全面了解对方。那几天,他开始一个接着一个打电话,向所有他能找到的人打听对方的信息。打完电话后,他还会加上这位工程师所有公开的社交工具,通常是加完微博后,又想办法加微信,然后把对方的朋友圈先看一遍。

  “一开始在微博上可以很放松地问对方现在在做什么(项目)或者与对方做技术上的交流分享,这也是一种考察。” 张一鸣说,这样做是为了方便自己对对方的性格和能力有一个基本判断,偶尔他也会点赞、评论互动,增加对方对自己的好感。

  2、详细的前期调查

  当时为了了解自己要挖的这位工程师,他一共花了二三十个小时做挖人的前期信息调查。“每次要做之前我都觉得挺累的,但是招到人了又会很兴奋。” 张一鸣说:

  “前期信息收集越仔细,他越会觉得你对他的工作、公司环境乃至他那个部门的特点都如此了解,这样你和他的对话就能产生共鸣,他对你的信任度会提高。”

  当成为朋友后,张一鸣开始向对方介绍自己的公司,“觉得火候差不多了,你就问他有没有兴趣加入。”在与这位工程师沟通长达两个月后,在一家咖啡馆,张一鸣终于得偿所愿,让这位工程师加盟今日头条。

  他经常去候选人公司或家的楼下等他们,北京的雾霾也挡不住他。“和优秀的人做有挑战的事。”这是张一鸣招人的原则,也是他向每一个候选人传达的信息。

  有时,张一鸣会把自己的招聘经验写在一个小本子上,公司开会的时候拿出来分享,同事调侃他的挖人经验就是“不要脸”。

  张一鸣:

  每次招聘都是给候选人提供一个选择,而不是强迫他来,只要对方有考虑的空间,就得“脸皮厚,要乐观”。

  现在有一支13人的HR团队专门帮助张一鸣掌管今日头条主要的技术招聘工作,但他仍然将40%精力放在人才的引进上。

  05. 乐视 贾跃亭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招人也是

  贾跃亭很早就开始计划如何挖走特斯拉创始人马斯克手下的人。

  他先是招募到一员汽车业大将——泽普新能源公司前总经理聂天心。要他单枪匹马降落美国,开始部署超级汽车美国公司项目。

  在聂天心动身前一天,贾跃亭交代,“一定要招全球最顶尖的电动车人才!”作为乐视超级汽车“挖人”策略的制定者,贾跃亭的态度非常明确:要打一场迅速的、高端的挖人战役,并且只能胜利。

  贾跃亭这一挖人计划的难度并不低。他挖人的首选目标是世界知名新能源汽车——马斯克创立的特斯拉,而与贾跃亭乐视竞争抢人的对手是同样有新能源汽车规划的苹果公司,乐视在全球的知名度远远赶不上前者。

  

  当聂天心抵达美国硅谷的最初两周,贾跃亭就不断在电话和微信上与聂天心商量工作的进展。每次在电话中反复告诉聂天心,“现在你的行动非常好但是还不够快”、“计划还要再加速”。

  越是高端的技术人才越难挖。聂天心曾经找到了一位有20年专业经验的全球顶尖电机控制专家,为了挖到这位专家,他连续给这位专家写了几十封邮件,有段时间,他更是每天跟这位专家打电话,有几次,他们通话都到了半夜12点。终于有一天,这位电机控制专家告诉聂天心,他需要直接和贾跃亭对话。

  那段时间正值贾跃亭到美国考察,当听到这位专家希望直接和他对话的时已经是晚上10点,还没吃晚饭的他拒绝找个餐厅边吃边聊。

  聂天心说:“贾跃亭当时告诉我,他希望安静地、专心地和我们的专家来谈他的想法和理念。这就是贾跃亭的行事风格,他对自己制定的目标有明确的想法,一旦认定目标,行动迅速。”

  06. 58同城 姚劲波

  找到合适的人,然后软磨硬泡

关于特斯拉创始人痛批马斯克:取消低价车令人失望的信息

  姚劲波曾说过:“找到合适的人,你会收到惊人的效果。”

  1、到哪里去找合适的人?

  当时姚劲波明确了一定要找最优质的合作伙伴。

  比如招管58信息质量的人,这个人可能在阿里巴巴,因为阿里巴巴有这个业务。姚劲波就利用所有的人脉,那时候还没有微信、微博,所有从阿里出来的人就一个个问,要找这样的人,这个人在什么地方,给我一个名字。

  不管怎么样,一定都要找这个领域最好,能够承担得起的人。

  

  2、如何说服他加入?

  当找到这个人以后,他不一定愿意加入,比如“我在北京,你要挖我到成都工作,我不愿意,而且你这个人我也没有听过。”

  怎么办?

  姚劲波会一年之内找他谈五十次,每两周跟他见一次面,讲理想,总会有一个时刻,他在原来的公司做得不开心的时候,觉得没劲,如果58的理想能和他匹配上,就给他高的工资,福利等,给他别人给不了的。

  姚劲波说,他当时挖的第一个人是陈小华(现在的58到家CEO)。陈小华当时在58的竞争对手赶集网任职,姚劲波约了几次,陈小华就是不过来,甚至连面都不见。最终,陈小华经不住姚劲波的软磨硬泡,终于答应见面。

今日互动:大佬挖人术对你有什么启发?

  

—END—

评论留言

暂时没有留言!

我要留言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